明朝第八位皇帝:明宪宗朱见深的治国与争议
明朝的第八位皇帝,明宪宗朱见深,统治了二十三年,虽然他一度为朝廷挽回了局势、平冤昭雪,重新正名了景泰帝,但他的统治也因宠幸万贵妃、任用权宦汪直、建立特务机构及设立皇庄等一系列措施,导致了国家的元气大伤。回顾明朝历史,明宪宗朱见深并非一位励精图治、广泛施政的帝王,更多的是被陷入了权力斗争和个人私情的漩涡之中。
励精图治,平冤昭雪
在明正统十四年(1449),土木堡之变爆发,明英宗被瓦剌俘虏,导致朝廷一片混乱。此时,孙太后命令郕王朱祁钰代为监国,并为明英宗年幼的儿子朱见深册立太子。为了防止瓦剌以明英宗为筹码威胁朝廷,群臣推举朱祁钰即位,改年号为景泰,成为景泰帝。次年(1450年),明英宗归京,但被景泰帝软禁在南宫。两年后,景泰帝废除了太子朱见深,将其改封为沂王并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。直到明天顺元年(1457),明英宗复辟,朱见深重新被立为太子,最终于1464年继位,成为明宪宗,并改元成化。
展开剩余75%即位后的明宪宗,着手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,首先释放了曾被软禁的宫女,废除了锦衣卫的新监狱,逐渐恢复了政局的稳定。他还任用了李贤、彭时、商辂等一批贤能大臣,采纳他们的建议,推动了朝政的恢复与稳定。在处理政务时,明宪宗秉持公正无私,不以旧怨为怀。明成化二年(1466),他为被父亲明英宗冤杀的名臣于谦平反,恢复了其儿子于冕的官职。到明成化三年(1467),他公开表示“景泰之事已往,朕不再介意”。在景泰帝去世后的许多年,明宪宗不仅恢复了景泰年号,还为景泰帝上了“恭仁康定景皇帝”的谥号,表现出其宽厚的胸怀和对历史的客观态度。
军事成就与治国理政
明宪宗不仅在内政上有所作为,在军事上也不乏建树。他任用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,如朱永、王越、余子俊等,平定了荆襄一带(今湖北荆州、襄阳等地)的叛乱,并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鞑靼部落的威胁,加强了国家的防御力量,巩固了明朝的统治。
苦涩童年与深情宠妃
然而,尽管在国家大政上有所成就,明宪宗的个人生活却充满了波折。由于童年被不断变动的权力斗争影响,他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。明宪宗从小便不得安宁,身为太子却屡遭政治变故。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不幸经历,让他在成年后对一位陪伴他成长的宫女——万贵妃,深深宠爱。万贵妃,原名万氏,出生于山东诸城,四岁被选入宫中,早年侍奉孙太后,后来进入东宫伺候朱见深。虽然她出身低微,但聪明机警,深得朱见深宠信。明成化二年(1466),万贵妃为宪宗生下了皇长子,因而被封为贵妃,并迅速上升至权力顶端。
万贵妃的宠爱达到了极致,她与明宪宗的关系可以说是一段典型的“姐弟恋”。两人相差17岁,按明代的婚姻习俗,这种关系甚至可以称作“母子恋”。然而,她也因此形成了不可一世的傲慢姿态。明宪宗曾多次因万贵妃的行为失控,影响朝廷安定。比如,明天顺八年(1464)七月,明宪宗册立了吴氏为皇后。吴皇后才智出众,琴棋书画皆能,然而她因不满万贵妃的专横无理,对其进行了公开杖责,结果激怒了明宪宗。吴皇后因此被迅速废黜。
万贵妃的孩子早逝,使她心生嫉恨,对其他嫔妃产生了强烈的敌意,尤其担心她们能为明宪宗生下皇子。为此,宫中女性在怀孕后,常因万贵妃的淫威而不得声张,甚至不敢在宫中求助。直到朱祐樘(即后来的明孝宗)五六岁时,明宪宗才得知自己还有个儿子。
宦官专权与政治腐败
尽管明宪宗曾重用一些贤能大臣,如李贤、彭时和商辂,但这些人在职务上多有失意,最终陆续退出了政坛。李贤于1466年去世,彭时屡次请病假,到1475年因郁郁而终,商辂则因明宪宗逐渐不听忠言,最终被迫辞去职务。
而与此同时,明宪宗却过于依赖宦官,尤其是汪直。汪直利用明宪宗的宠信,逐步掌控了东厂与新设立的西厂,肆意地迫害官员,甚至向民众施行酷刑,导致社会局势动荡。汪直的行为引发了朝廷的不满,商辂曾上书列举汪直的十一项罪状,但明宪宗却置若罔闻,反而将商辂贬责为“危言耸听”。最终,商辂的坚持让明宪宗不得不暂时罢免了西厂,但很快在臣子们的支持下,西厂又重新开设。汪直得以恢复权力,并在朝中为所欲为。
汪直操控西厂长达五年,直至1482年(明成化十八年),西厂终于被废除。此时,万贵妃、内阁首辅万安等人的反感和与东厂的争斗,让汪直最终失去了权力,标志着成化年间的最大政治腐败的结束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