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野战军下辖12个纵队,哪一支部队最具战斗力呢?这个问题的回答并非简单。因为在这支部队的历史中,各个纵队的成立时间各不相同,如1纵、2纵、3纵、4纵、6纵及7纵等,这些纵队都是基于早期的老红军力量而发展而来的。
说起这些纵队的领导者,李天佑、刘震、韩先楚、吴克华、邓华、黄永胜、梁兴初、钟伟等人皆是不容小觑,他们都是在战斗中获得声誉的名将。这些历史人物中各有千秋,然而若从干部配备以及战争成绩来说,3纵无疑在其中较为突出。
3纵则是由山东军区第三师及曾克林指挥下的第十六分区部队所组成。最初的司令员是程世才,他担任这个位置大约半年后,由曾克林接任。1947年8月,随着军队的调整,上级决定调任4纵的副司令韩先楚担任3纵的司令,这一变动也随之开启了3纵奋勇打仗的崭新篇章。
展开剩余62%有人可能会问,3纵在韩先楚之前难道没有参与过战斗吗?其实,4保临江作战的重大胜利就是3纵与4纵共同发起的,其中尤以第四次保卫临江作战的胜利最为显著,成功歼灭了敌人一个师及一个团,尽管实际上该战役的总指挥是4纵的副司令韩先楚。在此之前,3纵的战绩相较于4纵并没有那么耀眼。韩先楚接任4纵之时,正遇到4纵在沙岭战斗中遭遇低谷。他毅然要求展开鞍海战斗并取得胜利,还指挥了新开岭战役,成功歼灭了敌人的一个师,以及在梅河口进行的一对一击毙敌。
在韩先楚到达3纵之前,这支部队打仗只能算是中规中矩。可是在韩先楚到任几天后,他就根据自己的战术思想实施了一次奇袭,成功消灭了敌军一个师。在接下来的四平、义县、锦州与辽西的战斗中,3纵也接连获胜,展现出其在攻坚和阻击战方面的敏锐与能力。
通常情况下,各纵队都会设置副司令,以专责作战任务,并协助司令员进行前方指挥。比如,1纵曾有梁兴初和李作鹏担任副司令,2纵的副司令为吴信泉,4纵由韩先楚更换为胡奇才,5纵的副司令是吴瑞林,6纵一度配置了杨国夫等多位副司令,7纵副司令贺晋年后逐渐由曾克林接任,而9纵的副司令则是杨梅生,10纵的副司令为方强,11纵的副司令是周仁杰,12纵则由熊伯涛担任。
在韩先楚担任3纵司令期间,曾国华担任副司令,然而在韩先楚上任两个多月后,曾国华就被调离作战部队。此后,3纵的组织结构中仅剩下司令员、政委、参谋长及政治部主任等职务。3纵未设置副司令之职,或许是因为这支部队的打击能力傲视群雄,无需额外的军事领导增援。而且值得一提的是,3纵在战斗中从未遭遇过失败,始终能够打胜仗,尤其是在面对硬仗、恶仗时更是显得格外出色。
1949年,在全军统一改编时,3纵被更名为40军,继续南下参与战斗,并于7月调任蔡正国担任副军长。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就有了副职,但实际上,上级的安排是将韩先楚任命为12兵团的副司令,而政委罗舜初则升任为军长。然而,这一职务变动并没有持续太久,最终韩先楚又重新回到了他曾任的驻地。这样的变动和调整虽然频繁,但也显示了指挥官和部队在战斗中灵活应变和生存的能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